The article below has its original source in English by Fr. John Speekman.
過去30年﹐澳洲教友被灌輸了一些有關堂區﹐平信徒和堂區神父的錯誤信息﹔且有愈演愈烈之勢。
職是之故﹐現在幾乎所有事情都是“平信徒領導”﹐甚或到了一個遠超平信徒合理參與和合作的程度。暗藏著的意識開始漸漸披露﹐在沒有神父的堂區尤其明顯﹐就是:“不需要神父!”
羅馬教廷曾多次糾正這種想法。
結果往往是﹐堂區發生爭執﹐分裂和權力傾軌﹐善良的信眾被帶歪了﹐而教區則鬧聖召荒。這通常導致神職放棄他的責任﹐讓位給平信徒而立刻變成受歡迎的人物﹐或是神職把自己置於無休止的對抗與不和中﹐繼而被扣上“欺壓者”和“分裂者”的標籤。
堂區神父的本份﹐不是迎合一些對教會的虛幻構思(無論有多少人同意或支持)﹔也不是給教友的個人意見冠以與教會教導相同的地位﹔更不是因遷就一些人﹐而盲目地繼續做久已失效的工作。
堂區神父的任務是建立堂區—天主教堂區—基於天主教會的信仰﹐不是他個人或一些教友的信仰。
目前在不少堂區的“領導團”很喜歡﹐也很重視﹐他們所認為的教會概念。任何人只要參加了聖經研習班或接受了送聖體員訓練後﹐都成了專家﹐可以參與塑造教會的未來!
“噢﹐某神父真好人﹐他從不說不許。” 堂區神父常被降到要令教友高興和順從教友的意願。
細看一個這樣的堂區﹐通常是一個嘈雜的﹐以活動和個人為中心的論壇﹔幾乎人人都可以是“領導”﹐而天主的事情往往是靠邊站。充滿活力﹐熱情﹐友善﹐賦予生命﹐有多個小組﹐定期舉行燒烤和土風舞﹐快樂的團體﹐但只有一小撮人會辦修和聖事﹔對此﹐我們應該怎樣看呢﹖
有太多教友視堂區為一個提供各種各樣遊戲的遊樂場﹔在此間﹐他們能夠表現其天賦和創意。他們忙碌地在搖搖板﹐鞦韆和沙池間奔跑—教宗本篤所說的一種教會的職業治療。當終於進入學校內﹐他們仍只是想繼續玩樂﹐忘了堂區乃是學習聖潔的學校。當信仰生活和社交生活連成一體﹐通常都為前者帶來可悲的結果。
此外﹐現在一切事都要符合“這事能給讓我感覺良好嗎﹖”的標準。
這種教堂通常是充斥著以“我”為題的閑聊。這裡你找不到人們在進入或離開教堂時對天主虔敬的問候﹐反而常看到人們非常用心向各人招呼﹐以免疏忽了任何一個朋友。在這裡﹐神聖的意識已蕩然無存﹐彌撒的高潮往往是互相問候的平安禮。
無論有多少人參與﹐我認為﹐這種堂區都是失敗的﹐因其首要任務失敗了﹐就是要吸引人歸向基督﹔我們共聚﹐亦是為此。
堂區的牧者不應只努力於建立團體﹐更應努力於建立共融。和諧的團體是無價的﹐但它只能源於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共融﹔有了這共融後﹐團體的和諧會自然出現。
舉兩個信仰生活層面的例子﹐異端和罪惡 ﹐這都不是團體所能單獨挑戰的﹐我們只能通過依附在祂教會內的基督對抗它們﹐而真正的共融也自然同時而生。
神父和信眾同有建立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堂區的任務。接近基督﹐然後自動彼此更接近。只有這樣﹐才能成為一個強大﹐團結﹐值得參與的團體﹐亦只有到時﹐才有條件去履行傳播福音的使命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